智慧安农 学校官网
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首页

【追梦安农人⑰】“马不停蹄”的“农民教授”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29日 16:12 来源:

马庆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玉米分子遗传育种研究,自2008年工作以来,他就和玉米生产绑在了一起。在他眼中,玉米就是丰收的事业,他潜心钻研;学生就是一粒粒玉米粒,用心呵护;农民就是一个个老朋友,他传经送宝。



“电脑里种不出好玉米”

“作为农业高校学子,尤其要注重学用结合,理论知识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得到深化和升华。”在马庆的授课理念里,即便是专业基础课程的讲授,也一定要结合实际和实践开展。

为了把课程讲好讲透,让学生听清楚悟明白,马庆在每次上课前,都要下足功夫备好课。他注重课程素材的收集,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向专家同事请教、主动获取最新前沿知识等多种方式,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把课程内容转化为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案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喜欢。

“上生物育种综合实验课程时,马老师亲自带我们前往农萃园,现场给我们讲授玉米授粉知识,手把手指导我们查看玉米生长情况,”2017级应用生物专业学生孔凡瑞说,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对知识消化吸收得更好,对专业学习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电脑里种不出好玉米”,这是马庆经常跟同学们说的一句话。他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玉米大田化作三尺讲台,将知识传授融于实践锻炼。

课堂之外的马庆,亦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即使常年奔波于全国各地搞研究,只要学生有问题,他总会耐心地答疑解惑,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马老师真的是一位特别好的老师”,马庆的研究生尚健言语间流露出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激与尊敬,他觉得导师太辛苦太劳累,可是总不忘对学生的关心指导。

让更多的学生学有所成,服务“三农”,是马庆最大的期待。2008年入职以来,他先后承担《普通遗传学》《基因工程》《分子育种学》《生物技术概论》《普通遗传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平均教学量达300课时以上。他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先后编写《玉米自交系一般配合力测定实验》《基于SSR技术的玉米DNA指纹差异分析实验》《遗传学野外实习》等教学大纲并承担教学任务,在学生评教中连续多年获评“优秀”等次。



“怕吃苦做不出真学问”

“马教授比农民更像农民。”长期的户外作业,让马庆皮肤黝黑,“到了玉米田地,他总是直接下地查看,如果不特别说明,说他是农民谁都不会怀疑。”

在马庆看来,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如果怕吃苦受累,那很难做出什么学问来。工作十多年来,他一直潜心探索和研究玉米育种。

“我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光热资源充沛,但是玉米苗期涝渍、花期高温干旱、后期阴雨寡照、锈病等生物及非生物逆境灾害高发频发,抗逆性玉米品种匮乏,玉米产量颇受影响。”马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迫切想要改变玉米种植的困境,选育抗逆高产品种,带动农民丰产丰收。

为了打破传统育种思维,马庆和团队成员以高产、优质、多抗、广适为主攻方向,构建复合杂优新模式,持续改良核心种质,建立多基因聚合杂交、表型与遗传背景分子标记联合选择、大群体早代测配、逆境多点穿梭、生态适应精准评价的定向选择育种技术体系,显著提高了育种效率,形成了抗逆育种新模式。

为了搜集抗逆种质资源,马庆连续多年深入大别山区寻找当地农家品系。为了选育优良自交系,他每年象候鸟一样往返于海南、宿州等基地,一年至少有8个月时间在基地。“自工作以来就从来没有寒暑假概念,因为每年寒暑假都是授粉高峰期。”

工作13年来,马庆有10个春节在海南的玉米基地度过。按照海南当地大年初一不生火烧饭的习俗,马庆和团队成员只能带上方便面、矿泉水,在玉米地里过新年。常年奔波在外,经常也觉得亏欠家人和孩子,“但是地里的玉米催着你,实在没办法。”马庆说。

夏季78月份是宿州最热的时候,恰恰也是玉米授粉高峰期,大夏天“蒸桑拿”已经成了马庆的“习惯”。为了鉴定组合的大田表现,他在黄淮海750个县安排了鉴定点,每年9月份看品种表现让他成了黄淮海的活地图。

面对抗逆品种制种花期差异大、制种产量低、严重制约新品种推广等问题,在业内大部分专家认为这种抗逆育种模式制种产量难以提高的情况下,他没有气馁,在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玉米杂交制种生产基地开展了系统的亲本观察试验、播种密度试验等六项制种技术研究,历经艰难,摸索出安农591最佳制种技术方案,大面积制种平均产量突破450公斤,为安农591及其他抗逆品种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以来,马庆发表相关科研论文20余篇,先后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合作奖1项、二等奖1项,发布安徽省主推技术2项。选育出CM1CM2两个骨干自交系以及安农591、安农102、安农105、安农216、中单99、安农218等多个抗逆性突出、丰产稳产的省级玉米新品种,累计成果转化经费400万元以上。其中安农591累积推广面积突破200万亩,主持选育的安农876已通过黄淮海国审,优良品种选育与推广累计带动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



“不到田间解决不了大问题”

“我来自农村,体会到农民的艰辛。我们搞农业研究的,一定要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把科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十多年来,马庆几乎跑遍了安徽省淮河以北玉米主产区的每一个县,将科学技术带进田间地头,为我省玉米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我省玉米产业体系专家,马庆积极探索适合我省的绿色增产技术模式,开展抗逆早熟宜机收品种筛选,实施“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 ”五位一体免耕机直播技术、机开沟降渍防涝技术、玉米中后期病虫害热雾防治、晚熟机械化收获灭茬一体化等单项技术研发,集成了抗逆品种+种肥种药同播+机开沟降渍防涝+病虫草害轻简化防治+机收灭茬一体化的技术模式,实现了玉米生产保产、提质增效。马庆联合我校植保、农机团队创新研制出的“玉米中后期病虫害热雾飞防技术”,示范面积达到2万多亩,有效解决了玉米中后期的病虫害防治问题。

自担任皖北综合试验站和皖西北综合试验站玉米产业联盟首席专家以来,马庆针对当地普通玉米品种数量多、农民选种难的情况,联合当地农技推广部门,连续多年开展抗逆品种筛选展示试验,系统筛选适宜当地的抗逆稳产品种,并结合农民培训,引导农民充分了解适宜当地的优良品种,为农民科学选种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参与当地脱贫攻坚工作中,他积极引导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在池州、临泉、宿州等地连续多年开展鲜食玉米品种筛选与示范推广工作,筛选出鲜食玉米品种5个,扶持鲜食玉米加工企业两家,带动鲜食玉米种植8000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马教授每年都要来我们这很多次,每次下车都是直接下地,一点教授的架子都没有。”临泉县种植大户陈金说,马庆是他见过的最朴实的教授,“玉米种植都是在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老百姓都热得待不住,马教授从来都是汗流浃背坚持到最后。”陈金说,马庆经常驻扎在农村,一个村一个村的为当地老百姓开展玉米种植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非常辛苦,却从不愿吃老百姓一顿饭。在马庆的指导下,当地玉米抗逆生产技术到位率稳步提高,每亩产量平均提高了50公斤。




近年来,马庆以皖北试验站、皖西北试验站为依托,与当地农技部门有效开展合作,结合品种与技术试验示范,通过品种展示会、技术培训会、田间指导,以及农户电话、QQ咨询、电台授课答疑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技人员1000多人次,种植大户2000多人次,有效提升了参训人员的业务水平,加速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速度。

“教书育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农业高校科技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这是马庆的初心,也是他一直来的坚守。(文字:周晓璇 夏利明 图片视频:周晓璇 夏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