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是92岁的高龄,我校农学院退休教授胡承霖依然没闲着,这几天天气骤然降温,胡承霖给皖北麦农打了几个电话,“天气降温,一定要注意冬季田管,培育壮苗很关键”。
每年小麦生产的关键时期,胡承霖还是坚持要到田里去看看,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一年还要往基层跑十来趟。更多的时间,他通过手机和麦农们保持联系,给基层农业干部作讲座,给政府写咨询报告……退休25年来,胡承霖一天都没闲着,“干了一辈子农业,我早都和农村、农业、农民绑在了一起,党和国家现在对三农这么重视,乡村振兴愿景正在一步步实现,我更要发挥余热做点事。”
丰收使者
让农民富起来、让农业强起来,从参加工作以来,胡承霖就制定了清晰的奋斗目标。
早在1989年,胡承霖在宿县南部祈县区进行万亩水稻-小麦吨粮田研发。他指导农民改晚播为抢墒早播,改大播量为中播量,改耧播为机播,改返青肥为拔节肥,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到517.5公斤,小麦平均亩产达到410.9公斤,使当地农民在万亩项目区和4万亩辐射区面积上新增效益1984.3万元,为全省粮食高产提供了样板。
1994年,在胡承霖的建议下,省农业厅于秋种开始组织实施了“四五六”小麦攻关活动(沿江地区、江淮地区、淮北地区小麦分别实现400斤、500斤、600斤)。他担任全省小麦生产顾问组组长,负责抓全面技术培训和抓点带面工作。其中示范点界首市小麦产量三年中有两年平均单产超400公斤,在安徽省第一家进入全国400公斤小麦县之列。他指导的亳州市也获得405公斤的平均单产水平。

2005年4月,面对安徽省小麦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状,有着多年科研和实践经验的胡承霖给省政府写信,提出通过实施增产计划,实现全省粮食5年增产50亿斤的目标。这一建议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随后,省政府成立了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组,胡承霖任副组长。一场农业生产“大会战”在安徽省9个小麦主产市拉开序幕。
在胡承霖等的精心指导下,经过8年的努力,安徽省小麦单产提高了97.4公斤,总产提高118亿斤,累计增产600.74亿斤,单产和总产增幅全国领先,小麦总产增量占安徽省三大粮食增量的80%以上,创造了粮食高产创建的“安徽模式”。
几十年来,胡承霖带领团队立足田间地头,用科技改变农业生产的现状,给群众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和实实在在的利益。
泥腿子教授
攻关活动启动后,胡承霖的心再也没离开过麦田,他成了小麦产区的常客。从小麦播种到收割,他常常是下了长途汽车就直奔田头,裤脚一卷就下地,在田埂上陪着农民到天黑。顶风冒雨查看苗情,脚踏热浪指导生产,满腿泥巴传授科技,他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泥腿子教授”。
“要实现粮食的增收,就一定要引导农民走上科学种田的道路。”胡承霖说,“我从小就过惯了苦日子,懂得农民家底薄、怕折腾的心思,只有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他才可能按照你的话去做。”

安徽省小麦播种量一直很大,导致田间密度大,易诱发病害和后期倒伏。因此,扩大行距、降低播种量,就成了胡承霖要推广的一项关键技术。
2007年年初,胡承霖到怀远县荆芡乡涡南村搞高产田示范,给农民讲解科学播种的好处。他要求村民把播种量从每亩20多公斤减到9公斤。这下子,种了一辈子庄稼的农民不干了:“这怎么行?多种才能多收,到时候我们的损失谁来补偿?”村民孙敦明越想心里越没底,虽说白天播了9公斤麦种,晚上还是偷偷跑回来补种了5公斤多种子。麦收时,他傻眼了。由于播量过密,麦子在一场大风后全倒伏了。其他农户按照胡承霖的办法播种,亩产高了200多公斤。他悔得肠子都清了,打那以后,孙敦明遇到再小的问题,都要向胡承霖详细询问一番。
要让农民信服,就得跟他们抱成一团,说他们的话,做他们的事。胡承霖把教学从课堂搬到了田间,他常常在田间举着个大喇叭,对着黑压压的人群“喊课”,一直喊到嗓子失了声。他的教授语言从严谨变成了乡间俚语,为了讲清防治病虫害的必要,他告诉农户:“从选种到播种,再到育苗,你独独少了防治,就像打麻将,三缺一怎么和牌?”语言很朴实,农户一下子就牢牢记在了心里。
老党员的坚守
“我是一名老党员,就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一辈子”。胡承霖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秉承这种信念,胡承霖的心始终是和农民朋友在一起、始终是和他田里的小麦在一起。每天早晨他的第一个电话就是打给麦区的农技干部,了解小麦的生长情况。他的两个女儿多次提出和他共度晚年,但他每次都拒绝了。2009年中秋节,省里在涡阳县召开会议,研究布置秋种工作,他的女儿女婿回国探亲,老伴打来电话让她回家见见孩子,但他最终还是选择留在涡阳。
怀着对“三农”事业的无限热爱、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胡承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每年胡承霖都要和他的同事们一起下乡做播种示范,早上5点多就从宾馆出发坐车往麦田里跑,一整天都在麦田里现场开会、做示范播种、检查农业机械等,经常是不仅早饭没吃,中午也就凑合着对付一下,下午再接着示范。跟他同去的同事都觉得受不了,可他却说农时不等人。每次到村里去讲课,他都是早早到场,在那里等着群众。当人们劝他要注意身体,不要那么辛苦时,他总是说:“我习惯了、没事”。在学校,他常年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学校、农委、广播台等之间。他每次出差,都要求只住几十元的小旅馆。2007年,他应邀去亳州进行高产攻关技术指导,有关部门将他安排在一家条件舒适的大酒店。他得知一晚房费要200多元后,立即要求搬走。最后,接待单位只好将他安排在市农技中心旁的招待所。

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安徽重大科技成就奖、安徽改革开放40年风云人物……胡承霖说,我仅仅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党和国家却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唯有加倍努力,才能对得起党和国家的培养、农民朋友的信任。
2009年,胡承霖80岁的时候,曾经许下一个愿望:如果我的身体条件允许,我就继续在农业一线干下去,干到90岁!
2019年,胡承霖90岁的时候,又许下一个愿望:现在我的身体还很好,我将努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干到100岁!